Translated Jap/Chn


cover
建筑是原尺寸使用的
有一本中国的绘画书叫做《芥子园画传》。这本书上写道“当描绘远处的人物时不画眼睛”。这也就是说,远处的人,从这边看过去不太看得清所以没有眼睛;越是遥远的东西看起来越是朦胧的道理。建筑物从远处看的时候是100分之1、50分之1的尺寸。于是在画建筑物全貌的图时也是以100分之1、50分之1的比例。但是,我们在平时使用建筑时,是在原尺寸看建筑,与此同时当然也是在原尺寸下使用它,所以在考虑细部的时候,经常思考原尺寸下的事情显得极为重要。
建筑是运动的
建筑是由刚体组合起来的静态(static)的东西。但是在此之中的生活本身是非常动态(dynamic)的。就像日式移门开开闭闭一样,物体本身会运动。虽然是在图纸上极少画出和表现的部分,这个运动的空间也会很大的影响到细节。所以说应不仅仅把建筑想成一个静态的物体,动态的状态,这种运动过程中的状态,也是在细部之上必须考虑到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再加一点,建筑在完成的时候的细部当然非常重要,但达到这个结果的过程,也就是,工程之中的各种琐碎,细节这种东西也是不得不考虑到的。所以说,考虑细部的时候的要素也是各种各样。动线和建筑的空间很大的关系到物品和人的运动。特别是整合细部的时候,手的位置将从哪来,小心碰头、注意脚下等等应该还有很多。
还有,不光是[物理]空间,还有时间顺序上的空间(ma)的使用方法也是作为生活的细节不得不考虑的要素。日语中的“ma”这个字和汉字的“间”是不同的概念,也很难翻译成英文。“ma”的取得方式不对叫做失误,而牵强附会的细部经过时间的洗礼欺骗性的部分会暴露出来。[注1]
建筑是通过联接制造的
有室内设计师和室内装饰师这两样职业。将椅子、窗帘等,市场上有的东西收集起来进行装饰的是装饰师,而把一件件物品设计出来的则是设计师。而建筑的情况是设计的同时也在装饰,将各种不同的技术人员,电气工、给排水等等不同的人们的工作结合起来建成一个统一的秩序,如果这就是建筑=architecture的意义的话,建筑家在做的工作就是把各种不同的东西联接起来,制造出最后的作品。像这样把多种技术、technology综合起来就是建筑的话,研究如何联接,如何组合就是细部的工作。
木造结构也是这样,如果说木材的关节、接口处的东西是其中一种手段,建筑在根源上的问题就变成了如何将材料联接组合起来。特别在不用粘土这样可塑性强(plastic)的塑性材料而是刚性材料时,将这个刚体组合起来才是建筑的工作。塑性体也就是混凝土这样的材料只要揉在一起就能蒙混过关,但刚性的材料要怎样整合,就终将归结到怎么处理它们的关节和接口这个问题上。
无法被模仿的细部
在结构关节设计上我持有“部件接合装置”的专利。以前在“第三届motor show”的展场设计中使用了天幕构造,因为用的是圆形的帐篷,一位建筑家的经理人寄来了“圆形平面是我的专利请你注意一下”的信件,让我吓了一跳。仔细研究了一下这并不算什么专利所以安心了下来,但因为这件事对专利引起了兴趣,想说下次建造这样的帐篷的时候不想被抱怨所以就申请了专利,以此为机持有了数项细部的专利。但是专利这种东西,对于特定的建筑设计来说是无用的。设计这个东西,拿细部来说,细部被模仿了有些人会生气,但这是大错特错的,连模仿都无法做到的细部是糟糕的细部 还是早点放弃的好。而且专利15年就会失效,建筑的寿命则比这要长得多。好好考察传统的细部,试试模仿也是必要的事情。就算是专利,过了15年也会失去专利权。所以用长远的目光看待建筑的话,不用在意专利什么的,现在相比起去获得专利,自己的细部广泛的被大家模仿这件事更让我骄傲。
日本建筑以“间(ma)”决定
英文中的window是“风之眼”的意思。也就是风的洞穴,墙壁上开的眼睛。西洋的façade是墙壁,而日本的façade则大体上都是由日式移门的木结构来完成。西洋的细部和日本的细部的区别可以说就在这里。日本的窗,指的是柱子和柱子之间的各个空隙中加入的门、窗,西方和日本人从思想的根本上就不同。另外在德语里面窗叫做fenster,这和藩篱(fence)还有防御(defense)都是同义,是用作防御的装置。而日本的门户,叫做shitomi-do,原本的词义中shitomi是防雨的意思。也就是说除了下雨的时候别的时间都是敞开的才是常态。日本的移门和木结构的设计和细部,不是开着的状态或者说不是关着的状态,不是“傻瓜的三寸”也不是“混蛋的全开”[注2]。在这个开闭过程的时间序列中和式推拉门才真正存在。不象西式的门,不是开着就是关着,或者说象fenster一样关着的状态更多,日本的隔断在中间态的状况更寻常,这可以说是它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这个结构运动起来有多平滑也很重要,为达到这个目的移门必须要很轻,相对的西洋的门则是厚重比较好。但是象日本的隔断这样用轻薄/纸质和细巧之义的“细工”来制作的木造结构容易出现歪斜。虽然看起来很奢侈,用大型的彻底干燥的大块木材裁开的小件来做门框即可。并且在裁开之前的母材上相邻的部分再用在门框上的时候也相邻。如果反过来也是一样,朝着同样的方向统一的翻转[木材]所以反移门中相邻的两扇移门也不会互相磨擦。相对来说较大的和式移门也能够平滑的移动。只是,在量产的情形下要做到这么精确非常的困难,所以才产生了钢制门窗、铝制门窗。西田邸的隔断在运动的部分,也就是沟槽的部分使用了钢,其他都是用的木质结构。也就是说,在木造结构的情形下,过去传统的埋樫[图1]变成了埋铁、埋钢来代替。古老的细部中一条沟槽里面加入两片移门,而且槽的形状仔细贴合,移门的栈[注3]又细,关上的时候由于只有一条沟,看起来像是大型的拉门。“森博士的家”的开口处的移门,在鸭居[图2]上没有吊束[注4]而是从天井上用钢丝吊起。这个钢丝设置在两片移门闭合部分的中间,所以移门在任何位置的时候都看不见。是只有将移门取下的时候才得以见到的细部。


铝制板是会走的东西
说到铝制移门顺便也讲一下另一个铝质的材料,用长型的铝制板修盖屋顶大概是从我开始的。当时的新扶桑金属(现名住友轻金属)制造了宽度为55cm的铝制板圈。从这出发考量细部,将它折弯恰好可以覆盖1尺5寸(約45cm)的屋楞。而且这个长型的铝制板的长度有大约8m长,配合当时木料的长度13尺2寸(约3m96cm),也就是整个屋顶只用一块13尺2寸的横木,把屋顶的斜度放缓,在上部直接用整一片不弯曲的8m长铝材把两侧覆盖起来。铝的热膨胀系数很高,所以说用在有坡度的地方,热涨的时候会顺着坡度向下延伸,而冷缩的时候是逆着坡度从上方开始收缩。伸缩虽然不多,但是经过许多年也会“走”许多。于是要不是在中途续接,在两边分开铺设的时候铝板走位,也会有固定钉渐渐裂开、掉出来等事故。我的方式是,根据材料的长度和细部在两侧同时铺设上所以得以避免铝板走位和这些事故。还有木材会收缩干燥,固定的关节处会“开口笑”,要充分预料到由于伸缩造成的歪斜。不论是接口还是关节,关于材料的选取方式,和收缩后的情形等等一切问题以前都是木工帮忙,如今却比较难以达到。特别是使用新颖的材料时,可以说更加要增强对于细部的仔细思考。电离倾向大小有区别的金属在一起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绝缘。
制作出同样的东西这件事
曾经担任拿破仑的炮工学校校长的Gaspard Monge这个人,他在制造枪炮的时候开始了从原尺寸图纸开始,遵循图纸制作的系统。近代工业,或者说工业设计的开端就是开始可以制作出一模一样的东西。同样的东西的意思是,作为组成部分被规格化和具有互换性,比如摔了一个茶杯把它打破了,还能换上完全一样的茶杯,这就是工业设计出的茶杯。与此相反,独一无二的,带有个人审美色彩的茶杯就称为艺术品。还有,我在海军时代曾经在短时间内建起了29栋山形飞机场的机库,画了原比例的细部图来整合场地。为此放线的木工做出了连每个钉子的位置都画出的样板,所以29栋房子都保持了相同的设计。
设计=design既是产出同样物品这件事,所以这过程中设计图是必要的,制作这设计图是很重要的事。不仅仅是突发的想法,而是把想到的东西仔细起草图纸,作出指示,从而能够制作同样的东西,这就是细部的作用[注5]。
匠人的临场发挥也很重要
我一开始就叙述了要制作这样的细部从一开始就要在原尺寸下思考,但是木的纹路和胡乱堆积的石头就算画得再详细也无济于事,最后的效果如何还是要托付给好的木工和石工。也就是说木工和石工等水平高超的匠人的临场发挥也会成为重要的一部分。
总之细部不仅是对于静止状态的思考,还必须包括对完工之前的过程、完成后使用的方法等活动的、而且是原尺寸下的情况的思考。